蕉城区石后乡上竹洋村位于宁古线,平均海拔810米,气候独特。过去是“有资源、无产业”的落后村,村集体负债,村民收入低。虽有4100亩优质竹林,但因山高路远、产权不清,收益微薄,沦为“荒竹山”。近年来,村党组织通过办好三个“关键事”,将荒竹变“金竹”,竹产业成为致富产业。
支部领办,唤醒沉睡竹资源
过去人心不齐阻碍发展。2018年,在乡党委支持下,村党支部领办竹林专业合作社,计划流转全村4100亩毛竹林,推行股份合作。最难的是股权分配。经3个月18场村民大会,创新采用“人口折中法”(按1982年与2019年家庭人口平均数),方案获高票通过。党员带头签约并分片包户做工作,最终实现139户100%签约,竹林“化零为整”。随后引进加工企业,建竹制品厂,日消化毛竹20吨,年产值超800万元。2022年合作社收入首破百万元,至今现金分红达102万元。村民心气顺、干劲足。
片区联建,绘就共富同心圆
一村富不算富。2023年,在乡党委统筹下,联合周边5个村成立大竹洋片区,共同出资组建石后云海竹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1.3万亩竹林统一经营销售。年加工毛竹千余吨,村民亩保底收入1500元,比之前翻两倍多。为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入新理念:盘活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开展竹林研学、文旅体验;对接闽台团队做乡创辅导,聘请“乡村CEO”,共同打造“云的故乡·竹的海洋”品牌;推出稻田剧场、“小石后的味道”等项目,创新开展竹编大赛、共享稻田等活动。年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带动120多人就近就业,实现从“单一卖竹材”向“卖生态、卖体验、卖文化”转型,迎来“第二次飞跃”。
治理同抓,结出民生幸福果
针对片区老人多、子女外出问题,构建“中心厨房+分散食堂”孝老助餐体系(上竹洋设中心厨房,其他5村设助餐点),惠及百余名独居老人。发动党员、热心村民帮厨、送餐、采笋,传递温暖。关注留守妇女,吸纳86人组建“竹林姐姐帮”,设立共创空间销售土特产、服务游客。借口琴基地建设契机,邀请市开放大学、区口琴协会培训村民,鼓励办演出、搞村晚,丰富文化生活,促进邻里和谐。
党建强则人心齐,创新活则路子宽,联动好则力量大。山区村底子薄,但只要肯干、会干,一样能闯出好日子。未来,该村将继续做精竹产业、做火文旅,让乡亲们的日子如山中翠竹——节节高。 □ 蕉城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