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塘成为湖泊,不受堤外潮起潮落的影响,能保持一定的水位,关键在于堤坝和闸门的制控。如若遭遇大潮汐或是台风,人站立海堤之上,面对浊浪排空的大自然强势还会不由自主地哆嗦起来,顿觉自身的卑微。而当大潮退去,趋于平静,又往往会鼓起勇气,自觉不自觉地把地球修理一番,以体现人类的伟大和现代文明的高超。
东湖塘围垦工程,当代始于1958年,时逢大跃进,每日奋战筑堤一线都有大几千人,出动民船四百多艘。使用的工具简陋,却以巧妙的办法进行围堵。东侨博物馆展出一个“石搭船”的模型,最为典型的说明了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围塘的难点是水流湍急的出入海口,投土土溶,投石石滚,怎么办?赖其丰老人站出来,他是宁德县地方国营造船厂的一名技术员,围垦工程他负责制造运输船只。老人当年为解决这个难题费尽心机专门设计了一种造型奇特的福船叫“石搭船”。船的甲板向外延伸,可以自由抬高。这种设计方便了货物的装卸,工人们将重达10多吨的石头装入竹笼,运载到海边急流处,根据杠杆原理,拉动绳索,石头就自动卸落激流。这一笼笼石头体积大,分量足,落水不至于被激流冲走。这种船只成为围垦东湖塘的“压舱石”。在河流入海口,水流最为激烈,这又怎么办?东湖塘二代归侨陈亮手指金马海堤外一个半圆形的滩地说“这里是围堤的难点和重点,还用船只装满石头沉船于此堵住海口。”为了东湖塘建筑海堤,真是不惜血本了!我暗地里提起脚板顿顿脚下石板,果然坚实无比,不可撼动,自嘲多此一举了。
1960年底,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筑堤群众吃不饱饭,但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先后建成竹笠屿4孔水闸各一座。又过四年,根据福建省委指示,金马主海堤工程移交给侨务部门投资建设,用于安置海外归侨生产生活。第二年,顺利完成大堤全长2760米的主体工程。接着从海里围垦出了一万多亩田地。宣告东湖塘被征服。
几百年来,东湖塘围垦之梦断断续续都在做着。就近两个世纪,有钱的商人,有地的地主,凭借自身能力小范围的围塘开荒。如曲尺塘、马山塘、下盘塘、宫前塘、附马塘……大大小小数十个私人小塘插花部落。一旦大潮台风来临,就是一场大灾难临头,不仅颗粒无收,而且性命攸关。清乾隆十三年,宁德县令徐兆麟拨款七万银两,在附马塘、酒屿、猴马屿、兰柚筑堤4条,长816丈,设水闸2座。只过了六七年,一场天文大潮便化为乌有。宋代知县李泽民主持修建“李公堤”,堪称海上奇迹。以酒屿为中心,南起洋尾,北联金鸥屿、猴毛屿、马兰岫,“筑堤二百余丈,周九百五十余丈,造水田毗连数十里,湖堤环带,历宋而元,居民富裕。”可惜在明成化十九年六月,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潮直扑东湖塘,李公堤全线崩溃,只留下李泽民《东湖》诗一首:“四围图画簇鲜妍,为托尖且汇众川;蚁运笕泥千嶂满,虹牵堤势两山连。旌旗耀日鼓鼙壮,冠盖如云罗绮鲜;才谫冒然兴大役,幸而集事谢群贤。”
四顾几百年修堤史,朱维干在《福建史稿》指出:“宁德县有东湖,宋代淳熙九年,筑有海堤,长二百余丈,到了明代中叶,沦为废迹。从乾隆十三年至十七年,拨出七万余两白银,以建筑新堤。到了十九年,完全被海潮冲倒,岂不是由负责修堤的三任知县相续偷工减料?”此语令人深思。 □ 陆宜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