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蕉城区九都镇柴坑村,曾经的少数民族贫困村如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黄精种植基地;曾经寂静的村落,如今机器轰鸣、人烟不息,一派繁荣景象。这一巨大变迁的背后,离不开党建引领下的“跨村联建”模式,更离不开一位“老朋友”——科技专家黄训瑞的持续助力。
多年前,柴坑村面临着产业分散、技术滞后的难题,黄精种植虽有基础,但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和品牌。转机出现在两年前,民宗部门协助推动的专家服务对接项目,将中医药领域的专家黄训瑞带到了九都镇。黄训瑞深入田间地头,针对黄精种植、加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期结束后,他并未离开,而是与柴坑村保持紧密联系,成为乡村振兴的“编外智囊”。
“以前我们种黄精,全靠自己摸索,产量低、质量也上不去。多亏了黄专家,他教我们怎么育苗、怎么防治病虫害,现在我家的黄精长得可好了,产量翻了好几倍,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村民钟大哥感慨地说。
黄训瑞不仅指导黄精种植户优化育苗、病虫害防治技术,还针对黄精加工提出关键改良建议。通过调整蒸煮时长、温度控制及烘干工艺,黄精产品品质和保质期显著提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主动帮助柴坑村黄精加工厂申请SC认证(食品生产许可证),打通了产品进入主流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如今,九都黄精产品附加值提升至原来1.5倍以上,从“土特产”升级为“品牌货”。
“黄精加工之前一直是个难题,我们自己做的产品品质差,也卖不上好价钱。黄专家来了之后,帮我们改进了加工工艺,还帮我们申请了SC认证,现在我们的产品能进超市、进景区,价格也高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村民钟天雪表示。
在专家的技术支撑下,九都镇以“跨村联建”模式整合资源,成立黄精产业中心村党委,后升格为“大霍童溪”九都片区联合党委,推动黄精与文旅深度融合。黄训瑞建议的“保底协议价收购”“村民入股”等机制也被采纳,带动柴坑、乌坑等村集体种植黄精1600余亩,村民自主种植200余亩,吸纳入股资金80万元,解决就业220余人。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听说村里发展黄精产业,就回来了。现在在加工厂上班,离家近,收入也不比外面差。而且还能学到很多技术,以后自己也能搞搞种植、加工,感觉生活更有希望了。”村民钟恒金说。
同时,黄训瑞协助开发的黄精茶、黄精果脯等系列产品,通过SC认证后,成功入驻云气诗滩、九仙村乡村振兴馆等文旅网红点展销,实现“农文旅”互促共兴。2023年以来,黄精加工厂生产产品超4000斤,线上线下销售超万件,增收165万元。
九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专家的持续赋能,让我们从‘靠山吃山’转向‘靠科技致富’。”如今,柴坑村村民年均增收超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以上,云气、九仙等村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专家与村庄的“长效合作机制”,成为九都镇打造“水韵九都·黄精小镇”的重要支撑。
“刚到柴坑村的时候,看到这里的黄精种植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我心里挺着急的。我就想着一定要用我的专业知识,帮他们把产业搞起来。从种植技术到加工工艺,再到产品认证,我一步步地指导,看到现在黄精产业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我特别欣慰。虽然我的服务期结束了,但我还会一直关注柴坑村,只要他们需要,我随时都会来帮忙。”黄训瑞说。
未来,九都镇将继续深化与科研专家的合作,推动黄精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让“一片黄精”带动“一方振兴”,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九都答卷”。 □ 褚子强 李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