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宁德蕉城。伴随着纪念陆游诞辰900周年系列活动的启动,这座闽东城市再次与一位跨越千年的伟大诗人产生了深刻的精神共鸣。10月17日晚,蕉城区融媒体中心特邀两位重量级学者——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肖瑞峰,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陆游与宁德》编委会主编欧明俊,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共同探讨陆游的精神遗产和文化品牌的未来传播路径。
诗魂不灭:家国情怀的炽烈之火
谈及陆游,两位专家首先聚焦于他作为“南宋诗人之冠”的伟大成就。肖瑞峰教授指出,陆游不仅是中华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其诗歌的魅力更在于激荡其中的“炽烈如火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山河破碎的时代,陆游将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历史使命融入一生。肖瑞峰教授将这种家国情怀的集中体现归纳为三类作品,一是记梦诗,他借梦境化身抗金大将,抒发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壮志;二是咏梅诗,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花的坚贞写照其爱国情怀永不泯灭;三是哲理诗,如脍炙人口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今仍在启示着身处困境的年轻人,唯有勇敢前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首仕之地:陆游与蕉城的千年印记
将视野从宏大的文学成就拉回到蕉城,两位专家一致强调了宁德在陆游人生历程中的独特地位。
欧明俊教授指出,宁德县主簿是陆游“首仕之地”,相当于他仕宦生涯的第一站。虽然他曾在诗中流露对文案繁重的“无聊感受”,但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地方志记载了陆游在宁德的政绩,他留下了《宁德县重修城隍庙记》等政论文章,以及吟咏洞宫山、支提寺等山水人文的诗篇。
更令人动容的是陆游与宁德的情谊延续。欧明俊教授提到,陆游离开宁德后,与当地朋友多次相聚,甚至在晚年,宁德老友仍会送来特产海蛎。这说明他与宁德的友谊从未中断。晚年的陆游,在追忆中保留了对宁德的“美好回忆”,赞颂了民风淳朴、特产美食,这些都定格了宁德在他生命中的美好画面。
肖瑞峰教授对此表示,此行来到宁德,了却了他作为陆游研究者的一桩心愿,因为在学术界看来,宁德正是陆游政治生命的起点,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精神对话:让“放翁”成为城市坐标
此次在蕉城举办的纪念活动,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为了实现一场跨越900年的“精神对话”。
欧明俊教授认为,陆游的精神和思想,其实与我们的时代很近。当下纪念陆游,最重要的是学习他的爱国精神、民本思想(爱护老百姓),以及他对生活的情趣和对爱情的忠贞。他明确提出,陆游是蕉城区乃至宁德市的第一文化品牌,需要加以塑造。
两位专家也在此次对话中给出了未来蕉城弘扬陆游文化的具体方向。
肖瑞峰教授认为,可以从教育入手,让陆游精神真正融入青少年成长之中。他建议将陆游的咏梅诗、记梦诗、哲理诗等纳入课外选修教材,让报国激情与君子节操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欧明俊教授对文化传播层面的延展提出了见解。他表示,宁德应做到“人人知陆游、爱陆游、学陆游、宣传陆游”,通过诗词朗诵、诗词大会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陆游的精神在当代生活中延续。他还建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增设“陆游首仕之地”的标识,让文化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在文化成果转化方面,肖瑞峰教授特别提到欧明俊教授主编的《陆游与宁德》一书,认为这部著作应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成为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应适度开发陆游在宁德留下的文化遗迹,让这些历史印记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文旅资源,融入今后的城市发展与文旅规划。
当晚的对话结束在共识之中——宁德拥有一段可以被讲述、被体验的文化史。而如何将陆游这一“第一文化品牌”由纪念变为日常,需要学界、教育界与政府共同发力。未来,蕉城将以陆游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精神坐标,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爱国忧民的“放翁”精神,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回响不绝。 □张清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