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乡镇 > 金涵乡 >

金涵畲族乡:“三领”实践盘活“高山粮仓” 筑牢“幸福靠山”

2025-10-31 18:34:19 三都澳侨报

寒露虽过,位于蕉城区金涵畲族乡深处的后溪村,梯田间的生机却愈发浓烈。层层叠叠的金黄稻穗与苍翠甘薯藤蔓交织,勾勒出一幅流动的“高山粮仓”丰收图。这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正以“组织领航、党员领跑、生态领路”的三大实践,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踏出坚实而温暖的足迹。



组织领航:破题,于山坳间激发活力

“土地分散,曾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瓶颈。”后溪村党支部书记坦言。面对山区土地碎片化与劳动力外流的共性难题,后溪村的破题之笔,落在了“整村土地流转”上。在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统一规划下,300多亩零散土地被集中起来,规模种植“湘薯75-55”“福宁薯20号”等高效益榨粉型甘薯。

规模化经营,不仅摊薄了生产成本,更凝聚起分散的力量。这一破题之笔,还伴随着一系列精准施策——一条长达2000多米的山地轨道车如游龙般穿梭于梯田,取代了往日的肩挑背扛;坚实的野猪防护栏为复垦的良田筑起安全网;不断延伸的机耕路网,则像毛细血管一样,为产业输送着养分。随着后溪村至上东洋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的竣工,周边600多亩良田的产出之路从此畅通无阻。

党员领跑:创新,在田野上凝聚合力

坚实的种植基础,为机制创新提供了土壤。2024年起,后溪村启动“三领三高”工程,并与“我在宁德有亩田”抛荒认筹活动相结合,吸引了区环三公司等多家单位党组织前来合作。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党员干部领衔攻坚,乡村振兴指导员精准把脉,科技特派员则提供全程技术支撑。三方协同发力,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模式,为撂荒地注入了新生机。村民以土地入股、凭劳务参与,收获的是“租金+薪金+股金”的多元增收。

这一模式有效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以前种地收入薄,年轻人都想往外走。现在不一样了,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老人孩子也照顾了。”村民吴仁信一边麻利地采收甘薯,一边笑着算账。他今年在合作社务工,目前已增收两万多元。



生态领路:融合,为古村落注入魅力

作为拥有9280余亩绿水青山的国家级传统村落,后溪村深谙“守护”与“发展”的辩证之道。村庄规划持续优化,口袋公园、古村道修复、老化栏杆更换等项目陆续落地,村容村貌在细微处提升。以此为基础,后溪村成功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旅游”的融合新路。

2025年收官之际,一系列民生与产业项目仍在持续有序推进:生态田园型村庄环境整治提升项目、小龙潭森林步道工程、“一村一品”产业融合项目以及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厂等,共同为农旅融合注入崭新动能。“村子美了,产业旺了,游客多了,我们的日子更有奔头了!”村民的感慨,正是后溪村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单纯种粮向“农旅融合”转型的最生动注脚。

村容之变、产业之兴、民心之聚——后溪村的生动实践,将党建的组织优势成功转化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治理效能。这条贯穿始终的党建红线,串起的是资源、产业与民心,彰显的是组织的力量、党员的担当,让高山粮仓焕发时代生机,更将绿水青山化为了乡村振兴的“幸福靠山”。  □ 吴虹憓 黄子煖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