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蔡光:闽东茶谚语 承载了茶的文化基因

2025-11-05 08:51:44 三都澳侨报

一位开公司的战友知道我常宅在家,多次约我去他办公室喝茶。我本是闲人,总想着别去打扰忙碌的他,便一直婉拒。直到金秋的一天,实在碍于情面,才动身赶去。他一边娴熟地泡茶,一边随口念叨:“空心一碗茶,药店无交家。”还劝我要常去他那儿喝茶,说这样对身体好,能少往药店跑。我当时便觉得好笑,没想到老大粗的他喝茶竟喝出了“门道”,连茶谚语都品出了别样滋味。

生长在闽东大地的我,对谚语的熟悉程度,就像对身上常穿的衣服一般。如今回老家,和乡亲们聊天时,他们口中还会时不时蹦出一两句谚语,瞬间让平淡的对话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些谚语,本就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的直白生动的生活哲理,藏着最朴素的人生智慧。

小时候,家乡人大多种茶,也有少数人不太愿意种,因为种茶不如种地瓜见效快,短时间内看不到收益。这时,就会有人用一句谚语劝他们:“头年栽,二年养,三年还本钱,四年有钱赚。”那时我年纪小,听不懂这话里的道理,长大后再听到这句谚语,才彻底明白其中含义,那是它清晰地勾勒出茶树种下后,从悉心培育、日常管护,到采摘收获、实现盈利的完整过程,涵盖了种茶的价值。

闽东这片土地,既有鹫峰山脉蜿蜒起伏,又有碧波荡漾的东海横亘眼前。太姥山、白云山等高山地带常年云雾缭绕,山间云雾又与东海涌来的海雾自然交融。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茶树能同时汲取山云与海雾的滋养,茶叶的香气与口感也因此更为醇厚。那些茶农们经过长年累月的摸索,从自然规律中精准总结成一句谚语:“山高雾重出好茶。”短短七个字,把自然规律拎在手里,挂在嘴上。

清末时期,福安坦洋村的胡福四,试制“坦洋工夫”红茶成功后,这款红茶投放市场,迅速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挣回百余万元茶银。那时的茶叶贸易的繁荣,单看运载茶叶的船只挤满龙凤桥码头,贸易换回来的白银多到要用斗量,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足见其繁荣昌盛:“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

“茶季一到,没眠没昼”,这句谚语更是把春茶采摘时茶农的忙碌刻画得淋漓尽致。那些茶农们为抢收嫩芽,不分昼夜和没法睡觉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满是生活的真实质感。而之前战友提到的“空心一碗茶,药店无交家”,则将饮茶与养生巧妙结合,用如今时髦话说,便是生活经验与健康智慧的完美融合。

闽东的茶谚语,是一代代茶农们历尽种茶、制茶、品茶辛苦的实践经验,凝练成的“闽东乡土智慧结晶”。每一句谚语背后,都是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生活的深刻体悟,都散发着浓郁的闽东茶文化的烟火气。

鲁迅先生曾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并非出自名人之口,而是源于田夫野老。这话用来形容闽东茶的谚语再贴切不过,劳动是茶谚语的源泉,而茶谚语,又是人民智慧的沉淀。

闽东的茶谚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直白、最生动的语言,承载了闽东数百年的茶文化基因,流传成了民间最鲜活的“口述史”,它是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直白却不失高雅,即便不识字,也能口口相传。它那无穷的魅力,如今已融入那缕缕飘逸的茶香之中。  □ 蔡光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