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中国记者节|致敬真实的力量

2025-11-12 09:40:19 三都澳侨报

编者按

最靓丽的风景在采访路上,最动听的故事在新闻现场。今年是第26个中国记者节,我们将镜头对准自己,将文字对准自己,愿大家永远脚下有泥、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肩上有责、笔下有情,讲好蕉城故事,我们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歇,热忱不改!

编辑 王雨珊:

记录精彩的人,记录难言的事儿,让他们被看见。也让时间有了注脚。祝所有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

记者 杨慈监:

今年是第26个记者节。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也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手中的笔,不辱使命。

记者 陈菱舟:

在这个信息奔流的时代,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追问的价值。记者节更像一个提醒:勿忘初心,保持在场。今天,我们依然在路上——不是我们在记录时代,而是当我们认真记录时,才真正拥有了这个时代。

记者 周思颖:

八年来时路,步履皆滚烫。我追过凌晨街头的突发新闻,守过深夜编辑部的孤灯;记录过市井巷陌的人间烟火,也见证过时代浪潮的澎湃脉搏。从初出茅庐的忐忑,到穿梭现场的笃定,时光早把热忱与敬畏揉进笔墨、刻进镜头。字句藏光,初心未改。往后岁月,仍愿怀揣奔赴的勇气,在记录时代的路上坚定前行,不负使命,不负韶华。

记者 褚子强:

四载寒暑,奔走现场,镜头与笔尖替我铭记。从青涩到笃定,我学会在喧嚣中打捞真相,在碎片里拼合人性。每一次追问,都是对良知的叩门;每一次成稿,都是与时代的并肩。记者之名,是记录,更是守望。

记者 张清英:

成为记者的第一年,我学着用笔和镜头去记录。很多时候要赶时间,也会拍得不好、写得不满意。可一次次出发、一次次修改,让我慢慢明白,新闻不只是报道,它让我看见人、理解人。有时疲惫,有时感动,但正是这些瞬间,让我知道,记录的意义从不止于文字。

记者 余汕康:

记者节,是致敬,是自省,更是整装再出发的号角。愿我们这群时代的记录者,永远保有出发时的热血与好奇,用我们的笔和镜头,继续书写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公正、更加温暖的明天。

记者 胡苏阳:

有人说,记者的生命是由一个个“现场”构成的。我曾踏着晨曦走入田间,也曾深夜奔赴灾情一线;镜头前,我记录过脱贫路上最灿烂的笑脸,笔尖下,也刻画过平凡人于命运中的坚韧。这份职业赋予我的,不仅是记录时代的特权,更是与万千人生深刻共鸣的幸运。愿我们永远脚下有泥,心中有光,不负相遇的每一个故事。

记者 郑新宇:

作为一名新入职记者,今年是我迎来的第一个记者节。走进新闻一线的日子,让我真切体会到记者这一职业的责任与担当。每一次采访、每一篇报道,都是一次学习与成长。新闻的价值在于真实与温度,也在于为时代留下记录。未来,我将继续怀揣热爱与敬意,用笔记录身边的人与事,用心传递真相与希望,不负“记者”这一光荣称号。

记者 黄子煖:

又是一年记者节,回望那些奔波的日子,我深知,文字的力量,来自真实与温度,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有机会记录时代的微光,也见证普通人的伟大。未来,我愿继续用笔触去描摹生活的色彩,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声音,笔耕不辍,在平凡中书写属于记者的荣光。

记者 林铖昕:

在这个信息如瀑布般冲刷注意力的时代,记者的工作不再是简单地传递消息,而是为世界绘制一份“认知地图”。我们用一个个问题作为探针,测量现实的深度;用一篇篇报道作为坐标,标记真相的位置。我们为喧嚣的“热点”标注其来龙去脉,也为沉默的“角落”设置醒目标记。我们不是历史的速记员,而是这个时代共同的理解者与翻译官。

记者 李亚昀:

从校园练笔到一线采写,成长的脚步未曾停歇,一路将我带到新闻现场,成为一名记录社会百态的一线记者。记者的日常,往往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俯身倾听、沉入细节,在真实中发现价值,在平凡中传递声音。这个记者节,致敬这份脚踏实地的工作,也提醒自己:继续在奔走与书写中多学一点,多懂一些,传播更多的地方故事、记录更多真实的声音。也让自己的成长,随时间的积累而更具厚度与分量。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