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院杂兴(其三)
陆游 〔宋代〕
早岁知闻久已空,岿然犹有灞城翁。
东楼谁记倾春碧,北岭空思擘晚红。
冉冉流年霜鬓外,累累荒冢绿芜中。
琳房何日金丹熟?老鹤犹堪万里风。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却留下无数感人至深的诗篇。在他晚年的《道院杂兴》四首中,其三尤为动人。诗中有山有水,短短数十字,有感慨也有寄托,折射出诗人对过往、对现实乃至对未来的种种思索,展现了一位历尽沧桑的士大夫对时间、生命与理想的独特心境。
初心难忘,兴废之间的历史映照
“早岁知闻久已空,岿然犹有灞城翁。”开篇两句,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借典故书写人生理想的幻灭,感慨岁月变迁,世事无常,唯有不改初心的精神依旧屹立。
“东楼谁记倾春碧,北岭空思擘晚红。”诗人追忆往昔繁华,却发现繁花已谢,风物成空。此处不仅是景色的变化,更是友情的断续,亦映射出仕途冷暖与人世沧桑。
诗人面对“冉冉流年霜鬓外,累累荒冢绿芜中”的现实时,心中自然有悲凉,但他并未沉沦,而是在结尾自问:“琳房何日金丹熟?老鹤犹堪万里风。”恰恰显露出陆游坚韧不屈的精神气质。

风物寄情,岁月流转的人生共鸣
这首诗读来,使人联想到宁德大地上的历史兴衰与人世更替,这里曾是海防重地,见证无数风雨;这里也曾是文化沃土,孕育了众多文人志士。时光荏苒,古人早已入土,唯有山川依旧。
宁德人对岁月的感悟,同样深沉。无论是海边老渔翁的坚守,还是山里畲汉百姓的传承,都与陆游所写的“霜鬓”“荒冢”形成呼应。人生无常,但坚韧的精神却能穿越时间。
在今天的宁德,我们依然看到这种精神。比如,在上金贝脚下,畲族老人依旧吟唱古老山歌,传递文化血脉;在蕉城区的社区治理中,老党员们依旧挺立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宛如“灞城翁”般不倒的身影,这些人与事,正是“岿然犹有”的现实注脚。
壮志犹存,未竟之梦的现实实践
陆游晚年身处江南,壮志难酬,却依然怀有“老鹤犹堪万里风”的豪情。这种心境,与今天宁德的发展不谋而合。
宁德在改革开放以来,曾被称为“闽东小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正如陆游般不服输的精神,让宁德人闯出了一条“滴水穿石”的道路。
如今,宁德已是全球瞩目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宁德时代领跑动力电池产业,为世界能源转型注入澎湃动力;三都澳大黄鱼声名远播,成为地方经济与文化的名片;乡村振兴中,非遗美食、返乡创业、农文旅融合蓬勃展开,展现宁德人的拼劲与智慧。
陆游感叹“金丹未熟”,而今天的宁德,正是在新时代不断“炼成金丹”,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实现跨越。

映照心迹,文化传承的精神延续
陆游的诗歌,不仅是文学财富,更是一种精神激励。
近年来,宁德大力推动畲族文化传承,山歌、银饰、竹编等非遗项目焕发新生;举办青年夜校、全民艺术普及活动,让传统与时尚同频共振,举重、武术等体育项目屡获佳绩,展现了宁德文化的自信与力量。
文化的意义,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启迪,陆游诗中那份不屈与执着,正是宁德今天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由古及今,山海宁德的未来畅想
陆游用一首诗,呈现了岁月的残酷与精神的坚韧。宁德也正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时刻。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答案或许就在诗人那句“老鹤犹堪万里风”中。
面对新能源革命,宁德正加快打造“绿色能源之都”;面对乡村振兴,宁德在探索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径;面对共同富裕,宁德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些举措,无不体现出“虽历风霜,仍志在千里”的豪情,唯有如此,才能让宁德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更加壮丽的诗篇。
结语
今天,当我们重读陆游在宁德的诗篇,仍能感受到那股穿越时空的力量。他的感叹,不仅是个人的际遇之歌,更是古今共鸣的人生之思。
流年似水,但精神岿然如山。宁德这片土地,必将在新时代大潮中,以万丈豪情,展翅翱翔,迎接属于自己的万里长空。 □ 黄子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