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蔡光:源远流长深坑村

2021-09-08 10:10:00 宁德蕉城在线

宁德蕉城在线(蔡光)穿越过一段漫漫时空,聆听罗源县深坑村厚重历史人文的回响,这个藏在鸟语花香大山里古色古香村落,也曾描绘过岁月的繁华,飞扬着淳朴的乡土气息,书写了灿烂的文化,有如天上繁星在这片大地上闪烁。

四周绵延起伏的山峦,霸气托起偌大的蓝天白云,背负着日月星晨,又好似强大的臂膀紧紧地把村庄拥抱。深坑村由前山厝,赤土洋,洋边厝,陈厝里组合而成的,倒像四朵亭亭玉立的莲花,生长在一个横竖不过五公里的盆地里,那莲花的清香仿佛在村头村尾四处弥漫。

不要去细问魏陈林三姓来这里劈土垒灶的岁月悠久,思绪在微风薄雾中无尽地流淌,漫上一座座青瓦土墙的木头老屋,爬过孤度夸张的风火墙头,进入了厅堂和房间,触摸悠长的历史年岁和漫漫的时光变幻。清晨的霞光牵手瓦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拉着蓝天白云的手久久不放松,一年四季相约问候。

巍巍的高山,思念的情感已液化为一条快乐小溪,从山间小涧一路轻歌曼舞而来,顿足房前屋后,守候着稻田里禾苗,一句句亲昵的心语已生根发芽深入泥土芬香中。还犹如柔软绵缠飞舞的一条彩带,拥抱了店街一片闹热,滋润了田头地角和溪边瓜果架子上枝蔓刚开的花儿,溅起朵朵浪花的浅笑,把下田收工人们锄头和犁铧一遍又一遍地擦试,如镜子般的锃亮。

半洋稻谷疯长不尽春天的绿色秋天的金黄,从远古刀耕火种远道演绎而来。烈日和暴雨算得了什么?从来挡不住村里人躬身耕田的脚步。田间里晃动的身影,他们一手牵引着稻穗的拔节,一手牵引着秋天金黄色的遐想。拉近每一张脸的镜头,读懂了露珠晶莹的真正含义,每一滴汗珠落地的时刻,都能背诵出一卷生活涟漪。地瓜园里旺盛的藤蔓,覆盖了裸露的黄土地,衔接了山上树枝伸来的绿色,疯长两个季节的兴奋,把秋日的歌,唱响山村每一个角落。

矗立赤土洋一座三层楼房,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如今不复存在。这座六角帽般房顶之楼,数十年来作为大队部(村部)办公用房,人们记忆得那么清晰。二楼一部黑色的手摇电话机,穿越山山岭岭,溪溪涧涧,拉近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把山里山外声音无缝对接。三楼初中班寄宿生宿舍,温暖过青春的寒署,承载着年轻人梦想的翅膀。更让人难以忘怀的二楼大厅,打结了1976年9月18日历史钟点,山村里的小广播那么神奇地链接了北京天安门,聚集的社员大队干部及学校师生,在这里和全国人民一道深切地悼念风云了一个时代的伟人。

大队部门口左边一棵长到楼顶的梨树,娜娜的枝头从不负季节时光,一往如约地结出了许多黄色诱人的梨子,牵扯着路过孩子们目光,品偿一次甜蜜,都成了抹不去童年永久的记忆。

三百米店街不长,浓缩了一部山村历史书卷,埋藏了太多动人故事。如今静卧的客栈、米店、光饼店、豆腐店、杂货店等,是山村里原生态的博物馆,透过时空玻璃的窗口,陈列出过去繁华和热闹。鹅卵石铺的路,曾经光鲜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脚掌,尘封了厚厚的时光倒影。纵然有兴趣再来走过,不觉间,脚下发出的凹凸不平的笛声,总以为是前人遗落的脚印和马蹄印,还在街道低吟浅唱?他们还在留念和回忆往昔时光的美好。那些脚穿草鞋,肩挑担子,踏着星光霜月赶路人,匆匆去迎接山外那粒刚从大海里升起的湿太阳。

光饼的脆香还在街头街尾漫游,极具诱惑的味道,曾经香了店街很长的日子,被很多童年的奢望收藏,已结出一串串生动的故事,可以在漫长人生路上慢慢地享用。

环视四周起伏的高山险岭,拍案叫绝地理环境为店街以往繁荣注入无限活力。时光漫步,岁月更替,诠译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个活道理。店街谢幕的序曲,其实先从供销社在山村沃土落地生根时候就拉开了,这个凭借着国营资本诸多优势,毫无硝烟地移植了店街许多生意人的营生。接着公路修通到村中心,汽车和拖拉机不停地来回运送各种货物。当人们似乎松一口气,卸下祖辈们传来压在肩头那条长途跋涉的扁担,结束了肩挑腿跑艰辛的历程时,深坑一夜之间进入一个新纪元。从此,店街的热闹像过了季节的花朵,慢慢地凋落,使命渐渐远去,安静的日子如约而至。

古厝有着太多迷人之深处,存下了几百年的春景秋色,细致地品味那种独一无二的古色古香,感受一次弥足珍贵的馈赠。走进每一座古厝,经过每一条小巷,拐入每一条小路,在时空交错中触摸一段关于厝的古朴,观看一幅美丽精致的建筑艺术图画,邂逅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问候一声深情一砖一瓦一泥墙的守候人们,他们用一种理由就心甘情愿居守着凝聚浓厚文化的古房古屋,用自己宝贵的年轮日复一日地呵护,还有古厝里珍藏着许多悠久的往事。

阳光沐浴着远近闻名祖厝门前的旗杆,飘扬了多彩的梦想与向往。用一种敬仰和虔诚,就能默读出旗杆上灿若星河的故事。不远处传来上课钟声,随风从耳旁轻轻地滑过,凝聚着很久很久的渴望,已把黑板和粉笔嵌入心怀。

古往今来,村里人空前重视孩子们文化教育,这个家风村俗如小溪似地源远流长,从开祖们脚踏山村那时起,经历了世间的风雨霜雪,再到高度现代和文明的今天,这一个传家宝一代接一代地传,不但从未中断过,而且还几度发扬光大,许多重教育人的佳话,好似山岭上盛开的朵朵杜鹃花。四百多年前魏家人就在山边建起一个气派的魏氏书院,上接巍巍而来的龙脉仙气,下接莘莘学子地气,承载讲学和私塾学堂的教书育人功能,不负时光地培养人才。从此,以文化知识传授为载体,开启山村灿烂的文明,结出了满山遍地累累硕果,明清以来中举人以上就达三十多人,当今大中专以上毕业的人才近百人,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勤奋地奉献,共筑一个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魏氏祖厝大门前挂的赫然醒目“文魁”牌匾,就可以回望留存在历史长河里一个又一个美丽光环。然而,他们的学识并不停步村里这片清朗的小天地,他们要做星光灿烂到外面村庄去,讲学的足印遍及邻近乡村,收藏进山山岭岭里。至今在罗源县城学堂和山村书院里,还回响着魏家先人传播文化知识的宏亮声音。

名扬远近村庄,让万人仰慕的魏家人,那横溢才华和深厚文化功底,犹如挂在天边一弯彩虹,让邻近村庄文化事业增色光大。古田县大甲乡周洋村阮氏族人的家谱,就是魏家人下过很好的功夫精心帮助修订的,家谱每页都附有意蓄深沉的诗文,把枯燥无味的家谱,写出了一番横生的趣味,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如今还是被阮氏族人奉为至上之宝。

在追求文化知识进步的路上,他们不忘抒写深厚的爱国情怀。上世纪三十年代,国难当头,他们也一样地澎湃着抗日救国情感,在魏氏书院墙上写下“抗日必胜”激情的标语口号,并绘画出多幅抗日宣传画,如今成为山村少有的文物古迹。同样,罗源县点燃的革命烽火日子里,也影照出他们光彩的身影,村里进步群众和地下党员,一次又一次护送红军战士和重要领导人安全过境,为红色革命写下默默无闻的诗篇。

如今村里很多人都到城里去安居和工作,但对故土还是那么情深意浓,家乡的公益事业建设,纷纷地出钱出力,鼎力支持。

前几年,深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又一次考验出他们超人的聪明才智。他们不去赶脱离实际的时尚,而是心静气定地植入了绿色环保的理念,把保护明清以来建筑的古村落完整和统一,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拂去空中飘来的浮躁,坚守一份古朴的宁静,拒绝了钢筋水泥的时髦,保留住木料瓦片那种原汁原味,挽住老祖宗留下那一份温馨,展示古村古厝深厚文化底蕴的春风笑脸。

村落虽古旧,却又晖映着时代的色彩,在人们赞美中焕发了勃勃生机,在歌唱中延续一个无法复制的价值。

深坑,从源远流长的史书中走来,像一条快乐的小溪不停地流淌着,她在平凡中埋伏了很多永恒的佳话。当那只脚步迈进一个新时代时,又生成了许多新鲜故事和美丽赞歌,蛰伏在人们美好的生活里,等待未来一天给人们演讲歌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