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探秘 >

拱屿村的方井和圆井

2022-05-13 09:22:23 三都澳侨报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与几个朋友驾车去了蕉城漳湾镇拱屿村。

车穿过阡陌纵横、稻谷飘香的五里洋,一进村,除了看到新建的楼房外,触目可见的是一大片明清建筑。我进入每一个乡村,都喜欢看一看这个村各姓的祖厅、宗祠等古建筑。只见孙氏宗祠大门一副对联,引人注目,写着:“首创共和蠲帝制,独谙韬略著兵书”,为我的老师陈孝纲先生撰写,上联指孙文,下联言孙武。他生前对这一副对联,颇为得意。

拱屿,又称港尾。有孙、林和吴三姓聚族而居。孙氏是明代从周宁枣岭肇迁来此定居的。因为地处海边,与明嘉靖年间倭寇盘踞点横屿岛仅一水之隔,是经过明朝倭寇滋扰和清代康熙解除海禁迁界后发展起来的乡村之一。

我发现有些村妇挑着水桶,于是也尾随而去,果然在村中不远处,有两口古井,一方一圆。井水溢出井沿,平静的井水映着天光云影,井边还建有石刻浮雕神像,应是井神。井边有矮墙,下砌石块、上筑三合土,作为井阑围护。见不到“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那长绠汲水的情景,但见村妇汲水时只要将两只水桶各往方井和圆井两边轻轻一探,就装满两桶水,颤悠悠挑回了家。

我见过宁德蕉城城关一些古井,如定泉井、辕边井、下司井、六角井、碧泉井及龙泉井等,但同一地点建了一方一圆水井,还是首次看见。

井字,最早见于《周易·井卦》,井的卦象是上为水,下为木。朱熹注曰:“井者,穴地出水之处,以巽木入乎坑水之下,而上出其水,故为井。”《周易·象辞》还说:“木上有水,井。”朱熹注曰:“木上有水,津润上行,井之象也。”但以上解释过于玄虚,最实在的是“八家一井”,有了水井才是定居生活起码的先决条件。

而拱屿这方圆井,并不是穿地得泉为井的,而是引自村后山泉。据村中老者介绍,圆者引自猫垄,即圆明寺,宋代大儒杨复(字志仁,号信斋)墓附近;方者引自棕袄垄。先建圆井,后因人口增加后又修方井。

但问村人井为什么筑成一圆一方,村人皆称不解。

《说文》:“井者,清也。”而我私下认为:“井者,警也。”它是警示村人,为人之道,必守规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它毋需每天示村人以乡规民约,但在你每天上井兜汲水时,就会领悟先祖无言的遗训。

拱屿方圆井,就这样,以它的清冽甘甜,养育村民;以其独特的造型,教育世人。  □ 李怀涌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