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蕉城要闻 >

讲好老区故事 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4-01-03 09:55:01 三都澳侨报

日前,记者从蕉城区霍童镇往西北方行进,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绕行二十多分钟,就到达了坑头村。站在村口山头放眼望去,早晨的坑头茶园,云雾缭绕,修整得如罗似髻的茶园,似云中壮锦,又像人间仙境。

坑头村海拔平均760米,是老区基点行政村、闽东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坑头村因地处偏远,群众仍靠着肩挑手提翻山越岭,生活在公路不通、电灯不明、电话不响、看不了电视、喝不上自来水的“五不通”的艰苦环境中。1999年10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实现“五通”工程。

1999年11月4日,时任福建省代省长的习近平在坑头村调研时强调:“一定要加大脱贫奔小康的力度,还要继续落实责任。基本实现‘五通’工程,不等于不要扶贫,还要继续做好配套设施工程,帮助坑头群众解决生产出路问题。”

二十多年来,坑头村党员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发扬艰苦奋斗的老区精神,坚持红色领航、绿色发展,立足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大力发展特色高山茶产业。

路通了,产业活了,乡村发展有劲了 。“从2004年至今,短短几年间,我们村茶叶种植面积从63.3亩增加至1400亩,并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创办茶叶加工销售公司,茶叶产值达1800多万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00多元。坑头高山茶园也成功创建国家级茶业标准园。”坑头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谢良叨介绍。

“公路修通了,我们的致富路也通了,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发展致富的信心更足了!”今年73岁的谢良班感叹道,以前,村里到霍童镇区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到镇里卖些农产品,必须靠肩挑手提走上20多公里,一来一回需要整整一天时间。路不通,村民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现在他一家人种植茶叶50多亩,每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路通畅了,坑头村民通往幸福的步伐越迈越大。他们有的出霍童,到宁德,甚至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都开起茶叶专卖店、建材实体店。

在坑头村村口,记者遇到刚从宁德城关回村里的谢晓华。他告诉记者:“我们村现在四分之一人口在村里,四分之二在宁德城关,四分之一在全国各地。我自己也在城区经营着建材生意,几乎每天往返于坑头与城关之间。路通了,方便。父母亲在老家放心,我们创业路宽了!”

如今,坑头村大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坑头村围绕村庄生态景观、红色文化、休闲度假的旅游发展目标做系统的乡村振兴旅游规划。强化村庄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投入资金800多万元,完成堂下茶叶品牌小公园、鲤鱼潭當境钓鱼台及仿古旅游步道、沶头旅游景区观景楼、道德经公园等项目建设。

“由于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村还主动融入霍童古镇与支提山游览区发展旅游业,投入1500万元建成茶叶加工厂和茶艺茶文化休闲区,供游客体验采茶制茶、茶园风光摄影、临水垂钓等;打造了苏维埃政府旧址、爱国主义教育接待站、革命历史展览室、红军亭等红色旅游景点。”谢良叨告诉记者。

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环境更迷人了。曾经贫瘠的一方土地坑头村,旧貌换新颜,呈现山乡巨变的美好气象,有了“美丽老区、幸福坑头”的美誉。全国各地慕名到坑头来瞻仰先烈、生态观光和体验茶园耕作的游客逐年倍增。

坑头村梅坑革命历史展览馆解说员谢爱莲告诉记者,自从去年霍童到坑头的道路拓宽后,道路顺畅,来坑头村开展党建活动部门及游客越来越频繁。“仅今年7月,我就接待过来我村开展党建活动的客人十几波,人数超过800人次。”谢爱莲说。

老区的新故事还在继续。坑头村将持续以红色领航绘浓乡村振兴“幸福底色”,培育壮大茶产业,通过农家乐、民宿等,多渠道促进村集体增收,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 李加进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