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历史变迁|黄益芳:“竹兜街”前尘往事

2024-01-10 09:02:11 三都澳侨报

现如今,若问宁德哪里最繁华,大家恐怕都回答是:万达商圈。若要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德哪里最繁华,答案肯定是“竹兜街”红星商场。遥想当年,大家逛街买衣购物一定要去这个地方,它是当时宁德县一个重要商业圈,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气息。宁德市第一个个体服装商场及商业街就在这里诞生。

地名变迁

红星商场所在地段名称有过多次历史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之前,人们从繁闹的南门兜转到人民影院边上要去八一五路,就要穿过一条约150米长小路(人民影院门口通过绣花楼直达八一五路口)。这条路,原名“竹兜街”,一说是学山之下曾有丛竹一片而得名竹兜。另外说法是嘉靖辛酉倭乱时,沦陷之后,血染文庙泮池,人头铺满街面,人们为了使子孙永记倭寇入侵宁德的滔天罪行,这条路取名为“筑头街”,后改为“竹兜街”。当然,更为靠谱的是丛竹说法。

民国时期,这条路称为“三民路”;解放前后,改名为长璋街、中南街;“文化大革命”时期,又改名红星街。这时的“街”既是路名又是区域名称,相当于现在社区。“竹兜街”红星商场及商业街就在这个路段,红星街道居委会所在地,红星商场也因而得名。

现在,这条路又更名为中南路。

商城风云

红星商场及商业街处在当时宁德县体育场(现闽东大广场)、电影院(现人民影院)、蕉城小学(现蕉城一小)通往八一五中路人民会场(即宁德剧场,现莱茵大厦)、宁德县人民政府、上下百货公司、县医药公司等重要地方的通道上和中心处。得益于处在当时蕉城城区中心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春风,才成为宁德改革开放后第一条新型商业街。它是宁德第一个发展起来的地方,繁华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宁德万达商业圈。

红星商场的开发建设大约始于1983年,其前身是宁德木器社。而木器社原是宁德富商林慈的宅院。林慈,因经营冥钱、元宝、锡纸等祭祀用品发家,被人称为“元宝慈”。他的房子很大,三进透后,门临“竹兜街”,后靠城墙边前进路,侧门通马厝坪(现马厝巷)。土改时,林慈被评为地主,房子被没收成为公产,分配给木器社使用。1981年前后木器社退出公产改为市场,先把靠近第三落和第二落腾出做市场。1983年把靠“竹兜街”的第一落改成通透商场,房子两侧隔断成许多店面,建成初具规模的商场。红星商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宁德最繁华、最红火的服装街。红星商场建筑面积虽只有1000多平方米,但对当时的宁德人来说,是非常有情怀的一条街,承载着一座城市乃至几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红星商场的繁荣是改革开放后宁德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回忆当年,老街的天刚微亮,红星商场就开始热闹起来,一间间店铺相继开门倾情布置。晨曦从空巷斜射入店,徐徐渐明。每天开业前,商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检查进货物资的数量、质量、尺寸、颜色、价格等,并进行分门别类。每一件衣服都细心地叠放在货架上,做好促销展示等。商场的地上、架上堆满各色货物,不一会儿,各商店商品摆放得琳琅满目、整整齐齐,以待一天批发、零售的生意开始。

在记忆中,这里每天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满门店。服装、日用品等各色货品,如:喇叭裤、文化衫、牛仔裤、连衣裙、印花T恤、膨体纱、收录机、音乐磁带、计算器、台湾表、自动伞、电动剃须刀……诸多新奇的、时尚新潮的商品琳琅满目,从这里流入寻常人家。

随着收录机播放出来的音乐“小城故事多……”“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及促销的咆哮声此起彼伏,吸引广大市民及宁德各乡镇、村庄赶来一队队、一群群的男男女女,购物的、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不足两米宽的街道被人流塞得满满当当。拥挤的人群,手里的大包小包,摩肩接踵,只能一步一步挪动。还好那时代连自行车都是奢侈品,这条街是纯纯的步行街。

老街内的人有经商的传统,闻到商机的居民毫不犹豫,纷纷把自家宅子的墙面放倒改成店面。一时间,红星商场及商业街轰动闽东,成为宁德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红星商场见证了八九十年代宁德商业街变迁史,很多个体户在这里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为最先富起来的“大户”。

改革开放后,随之而来是市场经济的崛起,人民生活逐渐得到改善,人们对住房需求日益增长,从而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在时代背景下,福建华威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率先看中了红星街的地理位置,决定投资开发。“竹兜街”的红星商场及红星商业街的热闹繁华一直持续到1998年,随着宁德商城项目的开启而结束。1999年初红星商场开始征迁,2001年在原商场位置建起了占地面积14多亩、4幢6层楼高连排简约中欧风格商住型建筑,建筑面积约20多万平方米(居民薛华忠提供)。从红星商场到宁德商城的转变,可真是从小舢板到大航母,红星商城2.0版本的宁德商城再次成为城市的焦点,是红极一时的重要地标性建筑。

宁德商城区域范围北临八一五中路(俗称街尾下)路口的宁德大众食堂、理发店;东临环城路的宁德蔬菜公司、食品公司;范围内红星商场、马厝坪市场、医药公司宿舍等,还有众多古民居一并被吞噬。这个宁德最繁华商业圈,承载了宁德人记忆中的旧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过。

1999年,旧城改造和商业开发盛行,宁德市鸿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项目落地中南路,这块弹丸之地再次成为热点。规划建设一条红星商业街,位于八一五中路南侧,红星服装街西侧,好运商业城北侧,蕉一小东侧,面积约12.75亩。但事与愿违,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征迁环节出现问题,完成80%以上的征迁工作,仍有13户未同意。至今这宗建设用地未能开发成功。项目开发建设成了半拉子工程。

竹兜拾遗

现在的中南路或者是宁德商城,曾经是宁德城东南隅一处繁盛之地。曾是马氏、黄氏、郑氏、吴氏、陈氏、张氏、林氏、杨氏等家族聚居地。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潮流下,宁德城东南角终是被蚕食。周边宁德市蕉城区商业总公司、蕉城区鞋革厂、蕉南印刷厂、蕉城区医药公司宿舍等古建新厝,还有名人故居、家族宗祠都陆续被拆除。

红星街道居委会,即现蕉南鹏程社区的前身。坐落于中南路,土木结构,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首当其冲,于1999年9月被拆除。

林起英故居,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竹兜林氏祖宅,原有两栋连厝。林起英,顺治八年恩贡,官至江南五河知县,任内励士爱民,廉介自饬,莅位三载,归无旅资,抚院怜而赠之。该房屋在这次拆迁中,因后代的执着抗争,最终以部分拆除为代价,幸免保留了主体。

重走现场,站在鹏程居委会旧址,沧桑场面,伤悲满满,千古家园早已空荡荡。更有中南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南绣花楼也被卷进开发的大潮中,加上历经岁月沧桑后,毁损已相当严重,这座堪称明代建筑代表作,同类建筑稀少的绣花楼已是岌岌可危。还好经多方呼吁,引起蕉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于2021年10月初,顺利完成中南绣花楼修缮工作,历经约四百年的古建筑再次重现出其昔日的古韵风华。

人杰地灵的中南路,拥有悠久历史人文,古迹众多,别具一格。据地方史料记载,自明清以来,宁德蕉城涌现不少科举人才,其中名气最大的吴姓人物当推明代的吴国华。吴国华(1579-1627),字朝宾,号爱日,竹兜街人,万历四十四年丙戌科进士,任兵科给事中,死后追赠太常寺少卿,性情忠朴,旌奖“精忠名臣”。状元里张氏,自南宋以来就是蕉城的名门望族之一,历代名贤辈出,张姓始祖张翰,状元老师,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著名理学家。

北大李大钊学生,早期共产党员,郑长璋(1901-1927),生于商人家庭,从小品学兼优,童年在中南路故居度过。

1932年10月,地下交通站“红叶酒家”在八一五中路(现农商行附近)成立,地下交通员到“红叶酒家”,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对上后,由张敦城(负责具体工作、竹兜街人)带着通过酒店一扇小门把联络员引到竹兜街张氏宗祠等地,接洽交接情报,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为游击队供应了大量的粮食、武器、药品等。

据记载,竹兜街马厝坪是原城墙遗址(县购物中心)一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寇飞机数度轰炸县城,县长徐永康(浙江兰溪人)为了便于防空疏散,征调全县民工将城墙拆除。城墙边有一块靠近海滩的平地,为蕉城马氏族人的产业,故名“马厝坪”(现马厝巷)。马厝坪一带(现人民影院到马厝巷区域)与内海相连,海水涨潮时可漫涨至新塘宫一带,马厝坪交通便利,民国时期,开办有五六家灰窑,每日海面运输船只来往穿梭,颇为热闹。(1958年围垦东湖塘该地块成了陆地)。

马厝坪有民俗场所,民间俗称“新塘宫”,又称“忠靖王庙”,香火盛旺,给城关居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祀神灵为唐代名将张巡、许远。新塘宫所在位置,嘉靖《宁德县志》记载为“儒学东南新塘头”,据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记为“渡船潭”。新塘宫外的“渡船潭”水域,在林时芳重城宁德以前是县城最重要的水陆码头。明代这片街区称为鸾江境,为城内十境之一。清代县城改设八境,鸾江沿袭不变。

通过对多位上了年纪的老住民进行走访,他们凭记忆中的轮廓,简单勾勒出了红星商场及商业街周边风貌,唤起那一代人年轻时记忆,也使得今天的人得以认识那段渐渐远去的历史。

白鹤岭头听云卷云舒,金马堤上看潮涨潮落,静静地站在原有的海边城墙遗址上,仿佛看到勤劳的宁德人民冲出禁锢,冲出围城,乘风破浪追寻梦想。中南路依旧人来人往,见证着人间沧桑,诉说着今古巨变。  □ 黄益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