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陆宜根:薅田

2025-05-16 08:08:01 三都澳侨报

耘田,古田土话叫“薅田”。薅字甲骨文从草从辰,本义拔草。入夏之后,伴随气温升高,禾苗快速成长,田间的杂草也是蓬蓬勃勃。古来值此扶禾拔草,天经地义。

薅田的农具古田人叫“耙锄”。貌似《西游记》里猪八戒使用的兵器九齿钉耙。而耙锄不过六齿,宽窄若锄头,适用于高杆禾蔸的间距自如往来。其运作窍门,老农讲究“暗劲”把持,筑耙交际力道太小,则入土过浅,勾搭不起田间的杂草,力道太大,则入土过深,又怕殃及禾苗根本。水稻高杆老品种株距较宽,农民手持长长耙锄柄立于田间,天地之间,微微弯着腰身,手上一边运动耙锄,嘴上一边还会唱出薅田歌谣:“六月薅田六月中,日头如火水如汤;汤汤火火熬到暗,不负农时把家还。”水稻实行矮秆密植,耙锄就不好使用了。薅田双手五爪龙直接下田,亲手拔除杂草稗草,双手松动泥浆充当钉耙作用,四肢趴在禾苗之间潜潜而行,上下身大幅度弯曲,至诚拜望禾苗茁壮成长,至孝向后土鞠躬,呼吸道气道不畅,心中即使有歌也唱不出来,唱不起来。这也是薅田无歌的遗憾吧。

元王祯《农书》卷十三说:“曾氏《薅鼓序》云,薅田有鼓,自入蜀见之,始得集其来,既来则节其作,既作则防其笑语而妨务也。”由此可见自古薅田不仅有歌,尚击鼓催耘和社祭。社祭是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的一种宗教活动,用于祈求农业丰收和其他方面的福祉。催耘则是农民及时耕耘,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收获。清孙枝蔚梨园图诗云:“君不见尧为天子曾微行,鼕鼕乃是田鼓声。” 薅田打鼓将农民聚集起来,既来则有序有节奏地劳作,同时在劳作过程中鼓声防止农民说笑妨碍薅田工作。这种做法体现了古代农业社会对集体劳作的组织功能和纪律要求。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五日《人民日报》载:“别人在薅田追肥,他却只上了三斤硫酸铵就算事。”从此又可见薅田一词古今通用。古田“薅田”既是方言,又是古汉语了。古田薅田追肥有两种:一种是山粪。农民割了芒箕,掘翻草头地皮晒干,焚烧后通过筛粪再浇上人粪尿拌成有机肥施于稻苗头。一种是沟地粪。由田间挑回陈年水稻头蒂堆入天井污水浸泡,腐烂后再挑至厝坪晒干烧成灰烬,过筛后浇以人粪尿或伴以鸡鸭猪粪作为农家肥落田布施。  □ 陆宜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