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文化 >

缪华:三山记

2025-05-16 08:08:37 三都澳侨报

昔先人造字,常取远物为法。“山”字乃原始之象形,初现于殷商癸山敦器,作三峰相连之状。古语以“三”表众,三峰并峙乃群峦连绵之貌。

蕉城采风二日,遍历北山、洋头、库山、大石、邑坂、梅鹤、文峰、东山诸村,兼访霍童、洋中等镇。虽行程匆匆如骊驹过隙,然目接心会,亦有得意之处。特择三处含“山”之村落,录其所感,以记之。

——题记

畲家北山

出城区北行二十余里,有村焉,曰北山。此乃七都之境,畲族之行政村也。畲民与大山依偎,人文与自然融合,正应了畲家谦逊的自称“山哈”,译以汉语,即为山中之客。

新春之际,余有幸受邀参加蕉城区“洞天福地·诗画蕉城”采风。见行程表,皆为蕉城西北山区。遂于行前易履为运动之鞋,备登山之具。正值晴日,汽车一路欢歌,畅行无阻,直抵村中。下车四顾,见群山环抱,然村庄却处平畴。村道宽阔平坦,村舍错落有致,河道流水潺潺,田间脐橙累累,修竹茂林,鸡鸣犬吠,让人宛如置身于美丽的山水画中。

初以为村名带“山”,必在危峦,岂知竟得平阳,方悟名实之辨。然此亦无妨,省却攀爬之劳。一番交流,主人宾客话题终不离山。主人曰:此村曾名白岩,辖高洋、桥林下、炉坪三自然村,全村三百余户,一千三百余人,其中畲民居九成。今之得以安居乐业,实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徙居之政。持续十年的造福工程,让“一村三十六寨,寨寨掛在半山腰”的各个自然村数千畲民自崎岖山间、贫瘠谷中整村迁徙,汇聚于平坦的膏腴之地,起厝、种田,娶媳、嫁女。

畲民虽离旧巢,然“靠山吃山”之术未改,山亦赐予勤劳之山哈无尽财富。所谓“依巘为仓廪”者,乃植药五百亩,草莓五百亩,稻粱嘉果盈畴。

若论技艺,北山有畲医之术、畲药之巧。闽东畲族多居偏僻山野,就医之途甚艰。然畲民智慧,与疾相斗,与病争命,历经岁月,遂成独具民族民间特色、自成体系之畲族医药学。其防疾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方剂承袭祖传验方,就地取材,用药节俭,故畲医畲药在闽东市场需求颇大。而擅长畲医畲药之北山畲民,由此演绎一部畲药致富之传奇。昔采青蒿于野,今辟园圃以植,畲药形成良性“生态圈”。北山还成立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立“畲地人家”之号。

尤可记者,五百亩药圃植红白牛奶树、山杜仲等五十余品药中臻品。更建畲药展陈之馆,欲以药圃融游观,筑生态药园。兼为药肆制半成之材,岁增数百万钱。诚可谓“草木皆兵,尽为利刃”矣。

北山重文脉,尤以畲俗为珍。举全村之力,汇众人之智,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建畲风广场、筑文廊艺墙,使古韵今风相映成趣。并对武举人故居、古戏台等文化古迹与历史建筑进行修缮,集耒耜诸器设展陈室。岁时“三月三”,乌饭菅粽香溢闾巷,畲歌畲舞绕梁不绝。更联大学设游学之径,协兰台录影音之档,遂使山哈文旌扬于四海。

又因村庄毗邻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巨贾之优势,营文创园、食肆、客舍,迎四方商旅,成双赢之局。

如今,北山村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称号,并被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第三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与保护示范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宁德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

立村中仰望,群山青黛,乡老指其巅曰八仙顶。嗟乎!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畲人虽易白岩为北山,然青山依旧,以药为媒,续写山哈新章,诚乡村振兴之范也。

六艺库山

吾等行至第二处以“山”为名之村落,名曰库山,此乃真山村也。其地坐落于洪口乡东南之崇山峻岭间。昔日洪口建水电站,于群山间筑坝截上游之水,淹没村落若干,其中风景秀丽、风情独特之莒州村,及予灵感涌现、撰得散文《鹧鸪天》之金山村,皆无奈沉于水底,化为令人怀念之记忆。得以幸存者,唯那些高踞山巅之村落,库山即为其一。

车行山径,见乌瓦黄墙缀翠微,疑入米家云山图。邻座询问,这大山之间为何有这多房子?答曰:大山养人也。毋庸置疑,此处必是我等将要造访的库山村。

村主官在村口迎候众人,并向我们介绍着库山。先说村名,原名富山,肇端于族谱中诗句的末字“富”“山”,后谐音衍为库山。按说这“库”字指储存大量东西的建筑物或者设备,于此却是一种盼望或期待。更有讲究的,乃此村地形负山临水,布局形若苍龙偃卧于青峦碧涧之间。

我们徐徐上行,穿行于古道之间,但见翠峰叠嶂,清溪漱玉,恍若水墨丹青宛转流动。村中石径盘纡,两侧古宅栉比,乌瓦间尽显沧桑。悬楼吊阁,檐角风灯,皆承袭先民营造之巧思,蕴藉百年地缘之精魄。

这让我想到淹没之莒洲,那个依山傍水的村庄嵌在半山腰,进村,须沿吊脚楼夹挤的“天街”往上攀登,最终抵达村顶端的旧寨堡。凭高瞰远,来路蜿蜒,思绪亦随之迤逦。当年在莒洲小憩,稚童采山莓盈盆相饷,淳风可见。今观库山吊楼青径,恍若莒洲旧影。犹忆瀛洲击楫,九曲十八濑间,舟行山动,篙师振臂,于惊湍中破浪而下,历新妇下轿处、金钟履地、花兰渡诸境,一时辰抵洪口。

今虽逝水无痕,而遍及洪口的农家六艺犹存:竹编若飞鸾,染缬成云锦,根雕拟虬龙,酒洌若瑶泉,茶烟袅翠微,陶埴生古色。此六艺之沿袭虽占山水殊绝,实乃人文渊薮。竹编、酿酒、根雕诸技世代薪传,皆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凡器用之作,俱见匠心独运。自乡村振兴打造一村一品牌,库山更倡“六艺”文教古村之旨,村中修葺古窑茶寮,营建贤士驿馆,开酒醴、茶道、陶埴、竹编、根艺、布染诸科,立“六艺古村”之帜。复以特色农产融通文旅,以增村民及村社之资。尤重修葺悬楼十五楹,佐以明清旧构、崇祯壬午年所建宗祠,并施华灯映夜之工,遂成古村独有之风韵。

库山由是屡膺嘉誉:第四批福建省级传统村落、第二批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省森林村庄、市级文明村等,皆实至名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想必高人陶渊明笔下超凡脱俗之境界,应该就是库山也。

千年东山

“青甃吞跫音,盘纽缀黄昏。雨篆苔痕古,灯晕年轮深。”此AI诗虽少情致,然状东山古街颇称。

东山是村名,又名陈山下,坐落于洋中镇的寨顶山西南麓。村庄肇基伊始,便循地脉走向依山而建,坐东南朝西北,南和东为山体、北为农田和河流,布局呈太师椅形。此地有东皋八景,所谓东皋,最早出于《诗经·小雅·鹿鸣》,用以表示一片美好土地。其中东山月霁、环水波光、花洲鱼泳、大坂耕耘等四景则在东山境内。全村陈姓,其先祖乃都运使、福建盐运使、秘书少监陈叟公。唐乾符三年,他率族人披星戴月、爬山涉水由河南固始迁徙至长溪东山,落地生根,绵绵瓜瓞,迄今已有千年时光。

此后,东山耕读传家,簪缨不绝。涌现出一批秀才举人乃至进士,为官食禄,造福一方,最为世人津津乐道者,当数南宋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陈纪。在担任柳州刺史期间,威慑南蛮,荡靖边关,与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史料记载:纪公有善政,重教化,兴学堂,劝农耕,赈灾民,使柳州成一方乐土。陈纪因政绩升迁武功大夫,与宋景和出使金国,使金国不再南侵。其劳累成疾,卒于仕,柳州百姓得知,如丧考妣,立祠祀之。外地建祠,家乡亦不甘人后,于宋咸淳二年为陈纪建祠,号柳州祠。据称此乃蕉城区近三百座祠堂中年代最久远、保护最完好的一座。此外,它近千平米的面积也在各家祠堂中名列前茅。更有讲究的是,村人于清光绪十三年在祠堂边附建一座戏台。

关于戏台,当地尚有一段佳话:传慈禧太后于颐和园筑“颐乐殿”戏台后,四方竞相仿效。然建戏台者,非有殊勋显贵者不可为。时京师武生官、云麾使东山人陈大川上表朝廷,言其八世祖陈纪,功勋卓著,请于柳州祠旁建戏台,得允后,方始兴建。戏台上悬“剑光射斗”等匾额,中央藻井绘古城墙环绕莲花,寓意陈纪镇守边疆、捍卫宋室江山;戏台四周镶嵌木刻《三国演义》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每逢佳节,此处便成东山村最热闹之地,全村老少咸集观戏。

柳州祠与武状元陈华府第、七扇两厅厝、圣母宫等,皆为东山村对外彰显之文化底蕴。而自明清绵延至今之古街,虽不及千年东山之沧桑巨变,却早于吾辈闻东山再起之讯。此等古迹,于岁月变迁中撕开一隙,留住昔日最美之容颜。

留住的,还有东山人延续至今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古街两旁古色古香的驿站、粮店、糕点店、裁缝铺……以及光饼、麦芽糖,向世人有声有色地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普通却暖心的故事。缓缓前行,触摸温热的木墙,聆听绵长的吆喝,一条街就是一个村庄乃至一个人的写照。

千年东山自有千年故事。暮色收市时,各家闭户而百愿潜萌,此千年薪火相传之秘也。

跋曰:蕉城山水,孕毓人文。北山畲药济世,库山六艺传薪,东山千年弦诵,皆禀天地清气。今虽沧海几度,而古风犹存,实乃桃源别境也。后之览者,当抚碣寻踪,勿使先民遗泽湮于蔓草尔。  □ 缪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