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深度 >

回眸九都巫家山地下交通站的风云历史

2020-09-25 09:18:37 三都澳侨报

红色地下交通站

在山中环绕盘山而行,一个转弯到了村前,豁然开朗,在山坳之间,巫家山就在那里。房屋依山而建,瓦屋层层叠叠,最为显眼便是那座六扇的木构民居——巫家山18号。那民居是全村最大的房子,外墙朴素简约,只是那飘扬的国旗在土墙黑瓦建格外凸显。

地下交通站

走近,大门口挂着“地下交通站旧址”木匾,在和平的今天,看到这样的字眼,我们已然无法感知那时的惊心动魄,只能通过历史史料和影像资料来慢慢感知。


地下交通站门口

拂去尘埃,重新认识曾经埋没的历史。1933年,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国民党对红军发起了第五次大规模军事“围剿”。时宁德县党组织为加强根据地霍童桃花溪与各地后方的联系,在巫家山创建地下交通站。闽东党组织派遣林秋光,回宁德县七都开设“济生堂”药店作为联络点,开辟了“城关——七都——桥头——溪口——巫家山——桃花溪”地下交通线路。后他又与三都地下交通站丁立山取得联系,打通山区与海上的线路。从福州来到三都的人员,通过这条秘密地下交通线路,转到宁德城关,再到七都,由七都溪口,再经巫家山中转,进入根据地桃花溪、梅坑一带。由繁华而又危险的城镇到安全的根据地,巫家山地下交通站无疑是这条地下交通线的重要中转点。


地下藏匿点

如今,在作为地下交通站的巫家山18号民居内,我们还能依稀看到历史的痕迹,特别是藏匿枪支弹药等物资的地洞。这似乎只在电视剧里剧情,而今在眼前却是如此真实。在民居正厅右侧的房间里,狭小的空间却隐藏着秘密,巫家山人都知道:在这个房间里,有几块木板是没有钉死,地下有一个洞,用来隐藏转移来的补给物资和枪支弹药的。现在里面还保存着叶飞、阮英平、丁进朝、黄垂明、曾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使用过的农具,以及曾志老一辈革命家指导畲民生产的工具。

悠悠往事二三件

游击战争时期,巫家山是红军游击队重要的后方医院和休整之地,叶飞、陈挺等游击队100多人曾在此驻扎。

游击队到村驻扎,村党支部组织畲民群众前往七都运回补给物资。以林秋光为站长的七都地下交通站接到通知后,将备好的粮食、药品、油布等物资秘密送到桥头,交给等候的巫家山畲民运输队。由他们挑担沿溪而上,经过溪口村,连夜将物资挑到山里。如路上遇到敌情,运输队就转道北上,由漈头村经高山村,然后回到巫家山。

巫家山畲族群众或化装成赶集的人,或挑上柴片,秘密地交接物资。有时,乔装下田施肥的样子,一肩挑担,一肩荷锄,将盐或鱼虾装在箩筐底层,中层装上粮食、药品等,最上一层铺上草木灰或其它肥料,巧妙地避过搜查。巫家山为红军后方游击部队源源不断地送去补给物资。


游击队粮食困难,群众就挤出自己的口粮支援游击队。“白皮红心”甲长钟连国还拿出自家的3担甘薯米送给游击队。

巫家山承担的不仅仅是运送补给物资,还有重要的情报传递。畲族群众机智灵活,为红军游击队递送情报,站岗放哨。遇到敌情,他们便及时通知红军游击队转移。


有一次,巫家山畲族蓝彩容给游击队送信。为防止意外,她事先找来3枚石子,用野草将信件捆在其中的一枚石子上。行至半路,迎面突然走来七八个荷枪实弹的敌人。蓝彩容镇定自若,迅速地将捆有信件的石子顺手扔到草丛,然后若无其事地向敌人走起。蓝假托走亲戚,遇到搜查,敌人一无所获。等敌人走远之后,彩容再迅速回来,在草丛中找到信件,顺利送到游击队手里。


机智的巫家山人就地取材,将竹筒作为传递情报的重要信号。在村口的大松树上挂了一管竹筒。一旦有敌情,村口的群众就会敲响竹筒,其他群众听到信号后,便高喊“山猪来了”,就这样把敌情报给红军游击队。  □ 张兴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